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被迫关闭的博物馆纷纷开启云上模式,通过直播吸引观众“云观展”,卖力吆喝“云带货”,其中不乏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世界顶级博物馆。
这样的情景引发不同观感。一些人认为,博物馆的本质是传递和普及历史文化,借助直播这一渠道是适应当下的现实;也有人认为,博物馆与代表“快餐文化”的直播格格不入。
观展与直播谁更强
如果没有发生疫情,市民杨堔应该正在准备6月全家的美国旅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必到点。他没想到的是,3月27日这天,建成150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其他6家博物馆一起,在拼多多开起了直播:“虽然暂时不能去,看看直播的场景也是安慰。”
同样在这一天,市民姚依在朋友圈晒了3年前自己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照片:“虽然本来对博物馆参与到直播里就没啥期待,但还是觉得太尴尬了。”在姚依看来,整个直播更像是为文创产品带货作铺垫。
“直播其实是博物馆一直在努力做的事。”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张岚看来,博物馆要吸引不同人群来感受,传播渠道须适应社会发展。
清明假期,故宫博物院在多个平台连开三场直播。“一想到‘无人的故宫’,激动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可恢宏大气的太和殿缩小到手机屏幕,很难感受到现场那种震撼。”市民汤烨宇每到北京必去故宫,但这场直播还是让他失望——镜头不稳、收音不清。
同样是这次直播,市民曹倩却认为“信息量太大”“需要边看边做笔记”。在主播的带领下,她看到故宫用来灭火的大水缸是如何在寒冬里保持不结冰,看到藏在“御路石”里的“小萌兽”,看到了望柱云纹的细微变化,“如果不是直播,这些细节我去再多次故宫都不会注意到。”
曾担任上海历史博物馆馆长的张岚强调,“博物馆重要的就是通过实物感受历史和文化。”但目前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不可能把所有文物的知识、故事全部用文字展示出来,直播却能弥补这一点。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对希腊的考古博物馆印象很深,“一边是实物,一边是屏幕,可以对比实物看细节,也是把历史和当代相联系。”这样的展陈方式在国内一些展览也开始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是博物馆的大势所趋。”
“你问我讲”还是“各说各话”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曾在快手上开展了一次直播。一些媒体称此次合作“在直播中突破了‘你听我讲’的传统模式,打造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的知识科普新模式”。
然而直播的过程并没有这么和谐。主播讲解文物历史之时,快手“老铁”们快速刷赞,提问几乎完全被淹没,只有“何时把东西拿回来”“咱一人一块钱买回来得了”这样的话不断被重复。
“及时互动”被视为直播的核心价值之一。但在不少观众眼中,在各大公开平台试水直播的博物馆,显然尚未完全适应。
布达拉宫直播的团队曾透露,为首次直播设计了专门的脚本,还在直播中插入“参观布达拉宫总共需要通过几道门”“经书是什么字体”等互动环节。
“所谓的互动都是设计好的,这还是传统导游式的自问自答。”市民张悦看过布达拉宫、故宫等直播,体验不算太好,“一方面网友的各种问题,包括正经的或无厘头的,刷屏太多,主播基本没办法反馈;另一方面博物馆主播是新手,基本只能照本宣科,结果直播就成了大家各说各的。”
马琳曾在一次公开课上尝试开放网络提问,“滚动条一直在跳,根本来不及看问题”。她建议博物馆的主播可以有选择地解答网友提问,事后再整理观众问题,分门别类作答。
“互动对博物馆非常重要。”张岚发现,观众喜欢听讲解员、专家讲,重要的不是他们“怎么讲”,而是他们在讲解中如何解答观众提问,“这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流量”对博物馆有何价值
受疫情影响,不少博物馆只能“云复工”,但数据却“捷报频传”。
以布达拉宫首次直播为例,一个小时在线直播总计观看人数达到92万人次,相当于全年线下参观人数的一半以上。相比线下,直播只需一两名讲解员和几名技术人员,“成本”大幅降低。
“博物馆直播,不仅可以讲解文物和艺术品,还能销售文创产品,让消费者把艺术带回家。”拼多多文创行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拼多多上这类产品销售额同比增加233%。
在一些人看来,疫情给博物馆带来新机遇,直播拓展了博物馆收入方式,也开启了未来文旅结合的新模式。“博物馆肩负着传承历史、传递价值、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但目前主流的直播内容还是以游戏、购物、娱乐为主。”作为博物馆爱好者,市民刘潇认为“流量”对博物馆意义不大,过分强化“流量”以及文创产品销售数据,是对博物馆功能定位的曲解。
马琳参与过一场公众平台的直播,上百万人线上观看让她“吓一跳”。随后两次专业平台直播,一场5000人,另一场3000人,反而让她觉得安心。“直播不能单纯看人数,关键是‘有效人群’。”马琳建议博物馆直播细分层次,“如果把直播看作产品,定位要做细分,针对不同群体,了解具体诉求,再安排直播内容。针对普通观众的直播,流量当然越大越好;针对专业、小众领域的直播,即使观看人数不多,但内容让人有收获也很有价值。”
张岚对博物馆“流量”乐见其成。“这些数字至少证明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在他看来,网友如果通过直播获得基础知识,甚至进一步成长为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理解,哪怕这些人只占了“流量”中的百分之一,也是一件好事。
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网站制作、软件开发、智能设备研发,物联网建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隶属于青岛中青林集团。青岛中青林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传统机械生产厂家。2018年,根据集团向互联网行业进军的发展战略,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从而完成了公司开始由网站开发及运营到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综合外包服务的转化。
成立至今,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青岛浪潮世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百灵软件有限公司,青岛海草成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珍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及项目合作。合作领域包括企业网站制作、教育类平台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门禁系统智能对接、电梯卫士系统开发等。
在此基础上,公司吸纳了互联网UI制作、前端开发、PHP、JAVA、python、android程序员、微信开发程序员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业内常用的php类CMS、java的ssm及python的odoo等开源系统及框架有深入研究,可迅速快捷的为客户提供各种订制类网站及平台的开发,从而奠定了公司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汽车GPS类产品,为混凝土搅拌罐车、渣土车、货运车等提供实时定位、跟踪、车辆工作状态监控、实时视频传输等管理平台。
电话:15953207637
技术:15953207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