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和互联网融合,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通过产业的融合和创新,运用互联网优势,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打开手机,就能为蔬菜自动浇水、施肥;轻点鼠标,就能让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互联网+农业”,带来从田间到指尖的深刻变革。
今年“双11”期间,不少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一枚鲜鸡蛋送到消费者手上,快只要1天;山上新鲜的蜜橘,当晚就能包装发货……“互联网+农业”减少流通环节,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超短链接,加速了农产品上行。笔者在“中国枇杷之乡”四川省仁寿县看到,一个“赶场小站”电商平台,带动400多个农村服务点,让这里的枇杷头天下树,第二天就运到北京、上海等地,解决了因信息不畅而导致的农产品销售问题。
正因为“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这些年精准农业、物联网、云计算……这些现代信息化技术,已融入农产品生产销售、农业技术推广、农村信息服务等方方面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73.6亿元,同比增长25.3%。
农业和互联网融合,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通过产业的融合和创新,以互联网行业之长,补传统农业之短。对于现代农业而言,“互联网+”加什么?要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用数字化统一生产标准,靠网络化实现互联互通,智能化让先进技术落地应用。通过信息采集、分析决策、智能控制,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农产品卖难。
发展“互联网+农业”,要加快补齐短板。当前,冷链物流是生鲜农产品触网的一大门槛。互联网时代,生产者直接面对消费者,流通环节减少了,但物流要求高了。订单可以从网上传递,但货物送到顾客手里,仍需要越过千山万水。加强农村物流配送,尤其是冷链物流方面的政策扶持,充分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业信息化的积极性,助力农村电商健康成长。
发展“互联网+农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不争的现实。网店怎么开,图片怎么拍,订单、物流怎么安排,网店信誉怎么维护,知名度怎么提升等,要做的事不少,这里面牵涉到营销技巧、广告策略等技能,靠农民自身难以实现。解决农村电商人才难题,既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也要加强乡、村两级信息员队伍建设,将信息化技术作为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内容,让“互联网+”在农村更好地落地生根。
要认识到,“互联网+”和农机、农技一样,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手段,从根本上看,还是要更多着力农业的提质增效。农业搭好互联网快车,既要产出叫好又叫座的优质农产品,又要运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抓手。
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前身是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网站制作、软件开发、智能设备研发,物联网建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隶属于青岛中青林集团。青岛中青林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传统机械生产厂家。2018年,根据集团向互联网行业进军的发展战略,北京百施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从而完成了公司开始由网站开发及运营到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综合外包服务的转化。
成立至今,青岛云冠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青岛浪潮世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百灵软件有限公司,青岛海草成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青岛珍芯微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及项目合作。合作领域包括企业网站制作、教育类平台开发、手机APP、微信小程序、门禁系统智能对接、电梯卫士系统开发等。
在此基础上,公司吸纳了互联网UI制作、前端开发、PHP、JAVA、python、android程序员、微信开发程序员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业内常用的php类CMS、java的ssm及python的odoo等开源系统及框架有深入研究,可迅速快捷的为客户提供各种订制类网站及平台的开发,从而奠定了公司提供互联网服务的基础。
目前,公司正在开发汽车GPS类产品,为混凝土搅拌罐车、渣土车、货运车等提供实时定位、跟踪、车辆工作状态监控、实时视频传输等管理平台。
电话:15953207637
技术:15953207637